鹦鹉鱼赏析网

如何辨别不懂喝武夷岩茶的人?

11-11

如何辨别不懂喝武夷岩茶的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中,“甘”和“甜”是可以放在一起组词出现的。

甘甜,甘甜,指代食物甜美之意。

但是在武夷岩茶里,甘和甜,其实要分开来看。

这个话题缘于一个茶友的咨询。

作为岩茶初学者,听过各路大咖们讨论岩茶水路的甜感。

大咖们言道,岩茶的甜韵有分前段和后段,前段的感觉在茶汤里,后段感觉在喉底回韵。

茶友听着有些云里雾里:岩茶的甜感真是如此分段呈现的吗?

说起来,真要深究岩茶的甜感,倒确实可做如此解读。

不过,村姑陈以为,不同阶段的甜感的说法要略作改变,前段为“甜”,后段为“甘”。

《2》

前段的甜,是岩茶水感里出现的甜,也就是水香里的甜。

既然跟水里的香气有关,那就要分不同火功的岩茶来看待水里的香甜度。

轻火、轻发酵的岩茶,会表现出带“鲜感”的甜,一种类似绿皮甘蔗的,“清甜”。

发酵稍重,焙火偏足的岩茶,甜感藏于水底,跟着瓜果的香味出现,一般总结为“甜香”。

如果在焙火功力允许的前提下,火功再上一个层阶,那是炭火味、坚果香里带出来的甜,有点像奶油的“醇甜”。

这样工艺的岩茶,水感醇厚,软滑,若是带有甜感,则像德芙巧克力那样,此刻尽丝滑。

出现在水里或是落于水里的甜感,应该是茶叶内质里的糖类物质转化而来。

至于甜感的明显或浓郁程度,肯定与这些糖类物质的多寡有关。

大家普遍认为海拔高的或是岗上的茶更甜些,主要是因为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物质多。

《3》

接着来说说,饮一泡岩茶时,在后段出现的“甘”。

它的表现没有前段的甜感那么鲜明、直接。

水香里带的甜味,可以通过我们的味蕾、嗅觉直观去感受和捕捉。

甜,更具象,有实物感,是能被形容和勾画出来的官感。

而甘,则要虚化一些,且具有某些暗含的深意。

茶汤入口,前段的甜,用舌苔就能辨别,后段的甘,则要等茶汤过喉,做少许等待,等待从喉底回上来的韵感里那丝丝入口的甘甜。

简言之,后段的甘,就是回甘。

即便甘与甜很多时候可以混用,但回甘极少被说成回甜。

甘的感觉,不是糖类物质带来的真正的甜感,而是茶汤的浓酽创造的生津回甘。

有甜感,又不是真甜,只是藉由其他官感制造出“丝丝入扣”、“连绵不绝”的假象。

好比“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感觉。

颇有出神入化的意味。

《4》

甘,产生的源头与甜也不同。

甘的浓度、持久性等表现力,与茶叶内部的糖类物质关系不太密切。

它与岩茶所在的山场有关,众所周知,好山场的茶,回甘迅猛、持续时间长。

好山场之所能产生相对美妙的回甘体验,原因有二:

一是土壤的矿物质含量高,茶树吸收丰富的矿物质从而形成丰富、敦实的内含物质。

因而正岩好山场的岩茶,滋味醇厚浓烈,口感绵密,就像一台马力十足的机器,能更好地制造火力猛烈的回甘。

二正岩茶山的坑涧形态,日照少,多以漫射光为主,茶树在阴湿环境中生长,积攒了富余的茶多酚、茶碱。

这些物质能创造口腔的冲击力和收敛性,浓度高、苦感重的茶汤必然迎来强有力的回甘。

正岩山场尤其是坑涧的岩茶,回甘的持久力就像汩汩轻弹的泉水,带着甜润和韵感。

不是真甜,胜过真甜。

很多时候,喝到一泡回甘隽永的岩茶,能让人放下茶杯后,还能拥有持续开阔而缭绕的回韵。

茶汤行到哪里,这甜便绽放到哪里。

《5》

可以说,茶汤里直接表现出来的甜,是一种可以在人世间感受到的甜;而回甘的甜,则是一种超脱的甜。

但是,能被人清晰获取的,可能偏向于肉眼可见的世俗之物。

而脱俗之物则变得曲高和寡,无法轻易引起大众共鸣,也博取不了大众欣赏的目光。

就像小朋友做阅读理解,若要归纳一篇文章的总体内容,很简单,可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寓意,他们往往理解不透。

岩茶里的甜与甘,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出现的缘由不同,但它们二者可以互相成就、相互提升。

有物质作为基础,才能提炼出精神的价值。

有精神的升华和加持,才能展现出物质作为基础结构的意义。

伯牙加上子期,才能成就高山流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嘉佑通宝价格一览表

红发晶的功效与作用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