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揭秘!中国茶成功申遗,越茶为何落选?

12-08

揭秘!中国茶成功申遗,越茶为何落选?

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会上传来喜讯:由我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人类非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涉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越茶历史悠久,在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方面也颇具特点,但离入选“人类非遗”还有较大距离。那么,“中国茶”申遗成功,将会给绍兴茶叶产业带来什么机会?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绍兴尚无与茶相关的

国家级非遗项目

2022年冬季,一盏清香的中国茶,令世人瞩目。

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潮州工夫茶艺等相关习俗。

消息传来,在越茶的故乡,人们为之自豪。但让人遗憾的是,参与联合申报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并不见越茶的身影。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雁介绍说,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我国新一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按照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只能单独申报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浙江省作为牵头申报省份,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系相关省份,负责申报文本、图片、视频和社区知情同意书等材料的制作。

此次,在全国44个项目中,浙江有6个非遗项目,位列第一方阵。具体包括: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以及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两项民俗活动。

浙江的茶叶很多,为什么选送这6个项目?

张雁表示,首先,这6个项目都是与茶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涵盖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与相关习俗在江南产区的代表性形态。其次绿茶是中国茶叶生产史上,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产区范围广、品类众多、消费人群最为广泛、影响最深的茶类。浙江是中国绿茶生产重点省份,绿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90%以上。如今,浙江已发展成为全球绿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中心,更是赢得了“中国绿茶看浙江”的美誉。

此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门槛之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记者了解到,绍兴目前没有与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中,绍兴有省级非遗项目平水珠茶制作技艺;有市级非遗项目平水日铸茶制作技艺、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嵊州珠茶制作技艺、仙家岗芽茶制作技艺、“前冈辉白”制作技艺、天姥禅茶制作技艺,民俗吃讲茶、新昌茶祭。

“要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难度还是不小的。”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越茶的文化品牌

附加值需提升

绍兴茶叶此次虽然没能入选“人类非遗”,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越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在中华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史前,越地已有茶的踪影,据史料记载,越茶产业始于汉代,唐代越茶产业已经相当发达,茶圣陆羽评浙东茶“越州上”,至宋代,越地日铸茶首开绿茶炒青法之先河,欧阳修赞“两浙之品,日注(即日铸)第一”。明清时,平水珠茶享誉海内外。在漫长绚烂的中华茶史里,越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绍兴是中国最早产茶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的故乡。七山一水二分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诸多绍兴茶叶品种。2020年绍兴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绿茶核心产区”美誉。

那么,绍兴在传承和保护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上还有哪些短板?

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绍兴越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思班,一直致力于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2017年11月,他在诸暨东白湖镇开了一家越红博物馆,通过“喝茶、饮茶、吃茶、玩茶、用茶、事茶”等方式,让游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红工夫茶的制茶技艺。2020年,他联合相关部门在迎恩门风情水街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展销、展演的非遗场所——绍兴非遗客厅。

在他看来,目前,绍兴全市已培育“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平水日铸”“觉农·翠茗”等诸多区域特有茶叶品牌,但这些茶叶品牌在全国来说影响和规模相对比较小,比起这次入选“人类非遗”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品牌附加值的差距上。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重视茶叶生产端,忽视了茶叶市场终端的培育,没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茶叶文化和品牌建设上,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绍兴市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越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宋晓一直致力于越茶的宣传和推广,同时他还是柯桥区平水镇王化“瑞泰茶栈”创办人宋周瑞的第六代后人。瑞泰茶栈始创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1875年至1897年是平水珠茶出口的全盛时期,宋周瑞家族一年输出的平水珠茶有10万担以上,远销欧美等地,瑞泰茶栈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茶栈之一。

越茶博物馆目前承担着平水珠茶和日铸茶两项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工作,“目前,两个项目合适的传承人不多,其中平水珠茶原有代表性传承人过世,目前还在积极物色合适的代表性传承人。”宋晓说。

针对越茶文化,宋晓还谈到另一个例子:此次入选“人类非遗”的习俗有径山茶宴。而绍兴在唐代就有了“云门茶宴”,是中国最早的主题为“茶宴”的茶事活动,只是没有像“径山茶宴”那样很好地传承下来。

径山茶宴是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庄重的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中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中期(《余杭县志》有唐朝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佛供茶”条目),盛行于宋元时期,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而越地自古多文人雅集,时兴茶宴,品饮清茶,吟诗作对,抒发雅兴,留下不少记述茶宴的文学作品。唐大历年间,严维、吕渭等在越州云门寺举行过两次茶宴。其传世作品,一为《松花坛茶宴联句》,二为《云门寺小溪茶宴怀院中诸公》。其中名句有:“焚香忘世虑,啜茗长幽情”“黄梁谁共饭,香茗忆同煎”“暂与真僧对,遥知静者便”。

在宋晓看来,非遗是技艺和文化的共同体,技艺要有特色,文化也要形成完整的表达方式,要在茶俗、茶艺、茶宴中挖掘绍兴的特色茶文化。目前,越茶的文化附加值相对来说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中国茶走向世界

越茶如何“借船出海”

“中国茶”申遗成功,对越茶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会?

杨思班认为,“中国茶”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中国茶”申遗成功之后,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有利于茶行业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中国茶(包括绍兴的茶叶)走向世界。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绍兴市茶叶出口10.76万吨、出口总值3.06亿美元。

绍兴和兴茶叶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出口茶叶加工企业。该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摩洛哥是绍兴茶叶的一大出口国,与国内饮茶方式不同,当地人喜欢煮饮,配上方糖和薄荷叶。

近年来,绍兴的茶叶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量居前的有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喀麦隆、贝宁、阿尔及利亚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纵观全球茶叶发展,红茶是主流,市场上70%以上的消费群体都喜爱红茶,中国茶在世界上的占比相对来说比较低,但因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因素,中国茶的国际地位也在慢慢提高。茶叶是绍兴传统的出口商品,出口历史已有300多年,出口最多时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绍兴茶为何受欢迎,一是因为性价比高,二是绍兴茶企也在积极引导出口市场居民把喝中国茶当成一种时尚消费。

“中国茶”申遗成功后,12月1日至7日,浙江多地举办丰富多样的“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全民体验周活动。杨思班告诉记者,借着申遗成功东风,越红工夫茶也积极进行展示。2022年CBA全明星赛于12月3日在位于诸暨的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体育馆举办,公司选派茶艺师现场展示越红工夫茶技艺。

同时,杨思班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升茶叶的文化附加值?他准备从“江南茶婚俗”入手,从茶俗茶礼这个角度解读茶文化。

宋晓认为,“中国茶”申遗成功带来的启示是,我们要深度挖掘越茶内在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文化赋能茶产业,助推茶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要多在文化体系、人文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讲好越茶故事,让越茶香飘全国乃至世界。

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部主任肖梁认为,要继续做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借着“中国茶”申遗成功,绍兴正在积极推进平水日铸茶制作技艺、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前冈辉白”制作技艺等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应不拘泥于保护本身,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完善包含茶科技专项研究项目、茶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茶元素文旅产品开发项目在内的推广传承体系,赋予其时代价值与新兴内涵,从而推动茶、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目前,绍兴正统筹做好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这篇大文章。绍兴此前还发布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越茗”,取意“越江南、茗世界”,打造绍兴茶的统一形象,推动绍兴茶产业品牌化发展,向世界展示千年越茶的厚重历史和优良风貌。

(来源:绍兴日报)

地图龟冬眠吗

藏獒犬图片大全 纯种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