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高额生育补贴:你会为了它生三胎吗?

09-09

高额生育补贴:你会为了它生三胎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当父母我省心。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听起来像是调侃,但是却已经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现状。

毕竟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的结果,就是‌无车贷、无房贷、无后代,除了听起来有点儿凄惨之外,实际上对叛逆传统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确实还是挺自由的。

然而,你不生,我不生,随着现有居民慢慢步入老年,人口“断档”问题也就日渐突出。

于是,如何提高出生率,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在生娃这件事上变得积极一些,不少地区各出奇招。

为了鼓励生育率,各地做了哪些努力?

说起各地鼓励生育率的政策,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

年轻人不都喊着“生育负担大”吗?那就出台一些能减轻家庭负担的可行之策,来提升大家的生育意愿吧。

最为突出的,毫无疑问是湖北天门。

这个位于江汉平原的城市,考虑得确实全面又细致,不仅考虑到了年轻人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兼顾了住房、育儿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推出一系列的实用性政策。

比如,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分别享受 9.63 万元、16.51 万元补助。

以及,进城农民、产业工人、引进人才可享受 6 万元购房补贴,双职工教师、医务人员可享受 12 万元购房补贴,三孩家庭叠加生育奖补政策后,最高能拿到相应更高的补贴。

此外,还有基因筛查减免费用、分娩补助、一次性生育奖励、产假补助等。

同时针对幼儿托育难的问题,天门市公办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建设,提供便宜的托育服务,并试点 3 岁以下幼儿全天托育服务。生二孩、三孩的妈妈在评职称时能享受优先申报评审等优惠,还实施 “护理老人假期制度”。

不得不说,冲着天门的这些政策,真要是有生育意愿的家庭,可就真的要乐坏了,它们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更考虑到了年轻人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

然而,有一说一,天门的这一政策,也还存在着一些疑虑——这么大手笔,资金来源能跟上吗?人口外流问题能解决吗?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在鼓励生育率方面,还是会显得更为“保守”一些。

例如一向以“鸡毛飞上天,老板遍地走”闻名的浙江温州,虽然看似财大气粗,但在生育补贴方面则是采用了“对户籍人口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一孩 1000 元,二孩 2000 元,三孩 3000 元”的形式。

这样的补贴力度,似乎还不如隔壁安徽省马鞍山市来的更“大方”,毕竟安徽马鞍山市的政策是“二孩一次性补贴 2000 元,三孩一次性补贴 5000 元”。

于是,我们倒是有个问题可以来探讨下:真的有必要大动干戈地去给出高额补贴,刺激生育率吗?

从生育政策的“发展史”说起

如果是与新中国同龄或者比新中国更年长一些的长者,应该会记得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会宣扬“英雄母亲”“光荣母亲”,并且出具了限制人工流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促进人口的增加。

这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是“缺人”的,人口基数在那儿,不管是要搞生产还是搞建设,都缺乏人手,而且是“太缺了”。

所以,必须得让大家多生孩子,把人口基数搞上去,这样才能拥有足够多的劳动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但是如果按照这样一家三四个打底,十个八个不封顶地生,那人口增长确实迅速了,可是人口压力也就随之而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其实我国的人口压力已经相当明显了,资源和环境都有点难以承受,尤其是像教育、医疗、就业这“三个大头”方面,资源更是相当稀缺,很难满足每个有需求的人。

因此,从七十年代开始,生育政策从鼓励生育慢慢开始转变为“计划生育”。

尤其是1978年10月,国务院批转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会议报告中指出“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而仅仅相隔几个月之后,1979年初,中央计生领导小组更是要求各省提出人口控制数字,以“有奖有罚,赏罚分明”的原则,对生育进行规划。

到1980年初,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一胎。

从那时起,“只生一胎”就开始成为了我国之后30余年的主导性人口控制原则。

然而对人口的控制,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年轻劳动力数量的逐步减少,同时因为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不少三四线小县城甚至已经成为了“老年人根据地”,除了逢年过节会有年轻人回乡探亲,平日里街上溜达的基本都是老年人。

因此,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也为了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对人口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即使现在已经不需要重点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获得人口红利了,也得提升生育率,重新构建人口优势,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用更直白的话说:人多好办事,但不能太多。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上下稍微浮动,那就是最好的。

于是,从2016年开始,“二胎政策”来了,每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娃。

而2021年开始,“三胎政策”也发布了,每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

政策来了,补贴有了,育龄夫妻要不要“放开肚子生”?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留给育龄夫妻的问题就不再是“能不能生”,而是“要不要生”了。

毕竟现在生娃,代价可不低。

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者七八十年代不同,娃们有口饭吃,有个学上就算是父母“负责”的表现了,现在的娃,各种兴趣班、提高班都算是家常便饭,而视力、牙齿、身高这“孝子三件套”也必须得安排上。

再加上孩子们日常吃喝穿用,寒暑假得带着到处去玩玩,见见世面,这都是“正常情况下”养一个娃需要付出的开支。

如果想要“鸡娃”,那就更是没有上限了。

一学期几千块、万把块的培训班,你去上,他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上,他们培养你孩子的对手——所以你让不让孩子上?

孩子得有个拿得出手的爱好,所以女孩学钢琴、舞蹈,男孩学街舞、围棋,一年一考级,每到考级必须“开小灶,上小课”,动不动又是大几千没了。

这还没算上孩子夏令营、冬令营的费用呢,还有各种各样的“游学”,七七八八加起来,要养个娃,便宜的得大几十万,百来万,贵的那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这样的娃,生一个都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生二胎真的是需要好好考虑考虑。

至于三胎……那更得考虑清楚了再生,否则生得起,养不起,也确实挺让人焦虑的。

不过这只是一个“现状”,对于生育决策,最终还是抓在育龄夫妻自己手里。

生不生孩子?

自己说了算。觉得自己的经济状况、职业发展、生活规划等因素适合养育一个孩子,尤其是从心理上,已经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再开始备孕生娃,这样无论对娃、对自己,或者格局大一点儿对社会来说,都好。

生几个孩子?

同样也是自己说了算。虽然现在国家鼓励生育,可以背靠政策,充分享受福利,减轻生育负担,但是也没有必要因为高额补贴或者是政策福利而生娃,毕竟孩子一落地,你就得为他/她的一生做好考虑,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所以,生育这件事,还是要理性考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和家庭的稳定。

结语

为人父母,可能是最需要技术含量,但是最不需要门槛的一件事了。

然而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当代年轻人们对于“生育”的重视程度比之父辈和祖辈都要高出不少。

毕竟,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重视,也值得好好成长。

这对于家庭来说,是希望,是传承;对国家来说,同样是希望和传承。

我们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和优秀的国民,来提升综合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站在国家层面,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是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提高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年轻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不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更应理性看待生育问题。



哈士奇多少钱一只

宠物训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