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当时中亚、西亚人称中国为桃花石国。
在成吉思汗时代,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到中亚,途经阿里玛城。看见当地: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却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器,言,桃花石诸事皆巧。
邱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下此事。这里说的桃花石便是指汉人汉地。不过,关于桃花石说法的来源,则众说纷纭,看法不一。有一种说法即指,这是来自大唐或唐家的二次音转。
彼时唐朝声名远播,连当时印度的戒日王都对玄奘表示,自己听说过李世民的种种事迹。
李世民有位三世孙李宪,他有个特别的称谓,叫让皇帝。因为他曾立为皇太子,后来让位于弟弟李隆基,就是唐玄宗。
据说李宪当宁王时,旅居悬岩寺,悬崖上花开时,在花上系金铃惊鸟,以防止鸟雀损伤鲜花。后来回到长安,就把这种习惯带到王府里。
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曾记下了这一趣事: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线,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乃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
比李宪稍晚时代,有位叫崔护的小生,独自游历长安。在长安南庄某处,此际正为春天,正是桃花嫣红,柳枝碧绿时。
游览已久,感到口渴,便扣门一户人家。不久有人开门,应门者是位女子,后奉水让坐。坐了许多,崔护才辞行。
第二年的春天,崔护念及往事,又前往这户人家。但大门紧锁。崔护惆怅不已,追忆起去年旧景,便写了一首诗题在门上。诗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女子看到门上的诗,相思成病。后来,便因为这个片断,成就了一段爱情故事,还被演绎成许多版本。
人面桃花,长留历史的想象和回忆里,从中见到才子佳人,又见到历史的温婉。
桃有许多唯美含义。《诗经》:园有桃,其实之淆。又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的美好,一览无余。在许多神话故事中,桃也一直与神话、神仙共处。
东汉年间,刘晨与阮肇,在天台山时迷路,经历着十几天荒野猎人的生活。待山穷水尽之时,远远看见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果实丰硕。便攀爬上去,以桃子充饥。
山有溪流,两人见溪中有食物出现,认定附近有人。寻着溪水走了几里路,发现溪边有两位女子,姿色妙绝。两位美女见到刘晨与阮肇,便像老相识一样打招呼。
两人还在惊愕间,就被邀请到家。美食、美酒无数,又见到一群女子,各持着几个桃子。随后,两人与溪中所遇两女,各自结为夫妻。十天后,两人想返家,但被挽留。又过了半年,两人思乡心切,于是归返。
回到家乡,但环境已经面目全非,且一个人也不认识了。追问后得知,家中的小孩,已经是自己的第七世孙……
古代文学的桃花源,一者是刘晨阮肇所遇;另一个大名鼎鼎,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
桃源既是文学性的,也是思想上的桃源,即所谓世外乐土。就像《诗经》中的思想: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桃花源意象,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于人生而言,它是一种理想;对生活来说,它是某种美学追求。
以是,与桃花有关的种种乐事及制作,便是春天中理想的生活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