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上钩中鱼与下钩中鱼的奥秘:钓鱼技巧大解析

09-17

上钩中鱼与下钩中鱼的奥秘:钓鱼技巧大解析

有这么一种观点:

台钓悬坠钓法中,下钩触底或躺底,上钩悬浮,这种情况下,下钩中鱼最常见,因为下钩触底或躺底,鱼儿咬钩的羁绊就小,容易中;而上钩悬浮,主要发挥饵料雾化的诱鱼作用,鱼儿咬上钩的羁绊较大,因此上钩不易中鱼!

所以,最好的双钩状态就是下钩中鱼率要明显高于上钩中鱼率,有时双尾也不是一种好状态,同样说明调钓出了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咱们往下看。

子线弯曲,钩饵躺底更利于鱼儿吸食,这观点我是赞同的,尤其野钓!但原因并不仅于此

这个观点我已经不止一次说到了,但是,原因不都是因为子线弯曲鱼儿咬钩时羁绊小,最重要的是这符合鱼儿觅食习惯,那就是“沉底觅食、掠底觅食”!

尤其是野外的自然水域,不管是底栖鱼类还是中上层鱼类都有这种习惯,在寻觅食物的时候会沉到水底,尾巴微微翘起,头冲下吸食水底地面的食物。形态上有点类似于人类弯腰捡地面上的东西。

这和野外水域食物的纯在形态有关,它们大都是沉在水底、自然而然地躺在那里的,长此以往,鱼儿也习惯了这种食物的状态,也只有这样的状态才令它们感到最安全,也就形成了“尾巴翘起,头部斜冲下吸食食物”的沉底觅食特征!

因此,钩饵自然而然的躺在水底是我本人认为的最好的钩饵状态

同时,子线又是弯曲的,鱼儿吸食的时候,钩饵可能已被吸入嘴里,而子线却耷拉在外面,就减少了子线触碰鱼嘴的概率,会更顺畅!但这并不是说子线绷直挡口就会很严重,子线弯曲只是增加了顺畅程度,我们钓鱼不就是想法设法让鱼咬钩更顺畅吗!

上钩悬浮时,中鱼率比下钩低是因为“挡口”?那何不上钩也躺底?

上钩中鱼率真的会低于下钩吗?若上钩是悬浮的,确实有可能!

这就是另一种情形了,且真有可能会出现严重“挡口”的现象,原因如下:

子线缠绕

每一幅子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缠绕现象,虽然我们抛竿时把双子线是分开的,但入水静止后,由于上钩悬浮,上钩所在的子线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缠上另一根子线,无形中增加了线径,相当于让子线变粗了,挡口局面就形成了!

而且这种挡口程度会更严重,相当于鱼钩是拴在一根较粗的鱼线中间,而不是拴在一端,鱼儿咬钩时鱼线的上下两部分都会接触到鱼嘴,挡口在所难免了!而且,鱼儿咬钩时要将鱼钩从缠绕的子线上剥离开来才能吸入嘴中,难度何其大!

反观下钩,子线更长一些,两钩之间的那段子线是不会有缠绕现象发生的,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那么,上钩也触底是什么情况呢?

抛竿时,将双子线分开,入水后在缓慢下沉的过程中有水流的缓冲,是不会缠绕的。沉到水底静止下来后,由于双钩都触底,与地面有摩擦力,子线那种“回拧”的力量就无法产生,子线也就不可能再缠绕了,完美解决!

在我看来,上钩悬浮的钓灵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至少野钓中不推荐使用,而且野钓想做到上钩在每一次抛投中都处于悬浮状态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若是双钩都触底,我不觉得谁会比谁的中鱼率低

上钩悬浮有利于雾化诱鱼?双钩中鱼不合理?有些荒诞了!

这个观点我很不认可!

首先,即使是上钩悬浮、下钩触底,双钩之间的距离才多大,就这么大点的距离就能让上钩形成更明显的雾化带?显然不现实!

其次,饵料雾化诱鱼更多地是在不断抛投中完成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抽窝”这种说法,而一旦沉底静止后就主要发挥饵料“钓饵”的功能了,要让鱼钩上还有饵料残留才行,雾化功能就退居其次了,除非浮钓鲢鳙

再次,双钩落底时,钩上饵料慢慢松散,形成“堆”状,钩子藏于其中,鱼儿吸食这“堆”状雾化顺道将钩子吸入嘴中,这也是“诱钓结合”,而且很有作用!

最后,双钩中鱼不合理?说明钓钝了,抓口晚了?这显然荒诞了,不想多说了,如果全文认真读到这里,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可见

“上钩悬浮诱鱼,下钩中鱼”才是最好的“分工”,这观点多少有点迂腐,台钓被称为悬坠钓法,并不是悬钩钓法,一味的追求调钓,认为一钩触底一钩悬浮才是台钓最经典的调钓,那就错远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便也站不住脚了!

-END-

本文原创:姚老道

宠物狗狗驱虫多久一次

瑞典柯基犬和威尔士柯基犬